中共三明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决定

日期:2020-10-12 10:18 来源:三明日报
| | | |

  (2020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三明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战略目标

  1.重大意义。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福建的重大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是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省委召开十届十次全会,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作出全面部署,对于动员全省上下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谱写新时代新福建建设新篇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2014年来闽考察时,亲自擘画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去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参加审议并作重要讲话。今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赋予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大使命,为福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出了新的战略指引,这是新时代新福建建设征程中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半,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指导,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三明作为老区苏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三明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承和发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优良传统,切实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崇敬爱戴之情,转化为加快新三明建设、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

  2.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三明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建设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按照省委十届十次全会部署要求,持续做实做足“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更好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推进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加快新时代新福建建设作出新贡献。

  3.主要目标。按照省委十届十次全会部署,立足山区苏区实际,主动担当,奋力攻坚,发挥比较优势,补齐短板弱项,为全省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作出三明贡献。到2025年,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迈出重要步伐,经济总量不断做大,占全省比重有所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教育、医疗、养老、农村公路等短板加快补齐,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持续上升,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大做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与全省差距明显缩小。到2030年,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创新型城市初步建成,教育、医疗、养老、城乡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持续优化,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到2035年,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各项目标努力达到全省水平,实现局部领先,新三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持续做实做足“红色三明”文章。持续唱响“风展红旗如画”品牌,讲好红色故事,激励红色担当,发展红色产业,全力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一个都不掉队。

  4.用好用足中央苏区政策。深化红色历史研究挖掘、红色题材作品创作,借助新媒体、“中央苏区三明讲坛”等平台,线上线下、常态系统讲好红色三明故事,加强与国家部委、中央企业、省直部门等沟通对接,推动红色故事宣讲往上走、往外走、往深走。常态化开展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教育,激励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强化红色担当。持续更新苏区政策诉求项目库,全程跟进国家新一轮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制定,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立足“援县促市”,建立对口支援工作交流合作、联席会商、通报宣传、激励考核等机制,运用部际联席会议成果,促成一批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地,促进政策效应、成果拓展到全市。

  5.推进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措施,争取延续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政策。全面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建立完善致贫返贫动态监测机制。总结推广32个贫困村融合试点经验,健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巩固提升城市困难家庭“347”、农村相对困难家庭“239”帮扶机制。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实施国省干线提级改造、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行动,推进乡镇便捷通高速工程,开展老旧危桥改造,提升“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改善行政村通乡通县出行条件。

  6.打造红色三明标志性项目。市县联动跟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总体规划编制,争取更多项目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加快三明市中央苏区革命纪念馆、长征出发纪念馆、红旗广场雕塑等项目建设,推进红色情景剧展演。持续实施革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发掘利用工程,结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红色文化项目、红色文旅龙头企业,推动军民融合、红色教育培训等产业发展。

  三、持续做实做足“工业三明”文章。持续做优“工业基地·活力新城”品牌,打造“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升级版,常态化开展“访企业、解难题、促‘六稳’”专项行动,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打造一批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主导产业,推进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

  7.推动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实施“两化融合”“机器换工”、智能技术改造。发挥三钢集团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抓好产能置换、闽光物联云商等转型升级项目,策划引进合金钢、特种钢生产和服务型制造等项目,打造三钢千亿企业集团、绿色高端钢铁生产基地。依托天华智能、海西重汽等龙头企业,加快金沙园海西高端装备产业园、埔岭汽车工业园等园区建设,重点引进智能机床、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等生产配套项目,对接台湾精密铸造企业,提高整机整车配套率,打造国家级高端绿色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8.推动新材料产业倍增发展。加快推进氟新材料产业“一区四园”、石墨和石墨烯产业“一区三园”、稀土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海斯福、翔丰华、三明厦钨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推动氟新材料产业向5G通信新材料、氟新材料制品加工、含氟锂电池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发展;石墨烯产业向硅碳储能新材料、5G导电导热新材料等领域延伸;稀土产业向磁性材料、永磁电机等产品拓展,打造全国氟新材料绿色产业基地、高端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基地、稀土高端应用产业基地。

  9.推动实施科技创新行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建创新型城市。推进机科院海西分院等“6+1”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三明中关村“一园区、一基地”建设,对接闽西南科技创新协作。构建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打造一批“双高”“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建立完善研发投入激励、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等机制,推广“人才编制池”做法。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等惠企政策措施,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

  四、持续做实做足“绿色三明”文章。持续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讲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实践地故事,发挥“林深水美人长寿”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补强三产短板,保持生态环境质量全省领先,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展现三明的责任与担当。

  10.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以休闲旅居、山地运动、培训研学等“康养+”业态为重点,抓好桃源睡眠小镇、格氏栲、古溪星河等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市委党校和综合培训中心迁建、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分院、康养中心、万寿岩文旅融合等项目建设,推动文旅康养全域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一批代表性的品牌线路和示范基地,建成国家森林康养示范市。用好沪明联谊会、森林康养基地联盟等平台,完善职工疗休养、干部培训、医保报销等优惠政策,持续深化大武夷旅游联盟和闽西南旅游协作,打造全国知名的文旅康养胜地。

  11.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实施“五百工程”,发展壮大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烟草等5条百亿特色产业链。推进26个“一县一业”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行动,做大做强河龙贡米、建莲、美人茶、乐子鸡蛋、大金湖有机鱼、沈郎乡山茶油、特早蜜等绿色优质农产品,培育种业、茶叶、小吃等龙头品牌,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深化“逛吃三明”“山货上头条”等直播“带货”,拓宽“明货”销售渠道。

  12.推动两岸乡村融合振兴。探索两岸交流新模式,创建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融合,每年实施一批特色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加强两岸茶叶、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对接合作。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融合,以耕读李家、天芳悦潭等为示范点,促进森林康养业态培育、基地建设、人才培育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台胞入闽体验森林康养的第一站。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融合,结对合作实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提升工程,协同打造一批美丽宜居乡村。推动乡村治理融合,借鉴台湾基层自治经验,打造一批乡村治理合作示范村。推动交流合作平台融合,打造全域全时林博会,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和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交流活动。

  五、持续做实做足“文明三明”文章。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以“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志愿之城”为统揽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坚决制止餐饮浪费等行为为契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以二次创业精神打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样板,持续提升“满意在三明”品牌。大力策划推介“风展红旗·如画三明”城市名片。

  13.提升中心城市业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升级。抓好徐碧旧改、六路商圈、三纺地块、荆东片区等项目建设,攻坚突破一批城市重大节点和历史遗留问题,打造城市特色商圈,推动商贸、金融、物流、娱乐等服务业集聚发展,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三明市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若干措施》及其配套政策,制定“人才房”等政策,加快生态新城人才安置房、公办学校等项目建设,形成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城市双修”,实施老旧小区微改造、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抓好交通畅通、供水安全、防洪防涝等9大工程,常态化开展“五难”问题治理,补齐路网、管网、停车泊位、老人儿童游乐休憩设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物业等城市配套功能弱项,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和改造。

  14.补齐民生短板。落实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系列措施,实施六大群体增收计划,增加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落细落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16条措施,加快20个市区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建设,推进24个公办幼儿园、29个校舍长效及薄改提升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推进闽西北区域医疗中心、市疾控中心整体搬迁等项目建设,实施“3+1”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儿科、消化内科等专科建设,壮大医院院长、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医学人才队伍,完成县级综合医院达标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巩固提升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成果,推进养老工程包项目建设,推行“党建+养老服务中心”机制,提升农村幸福院运营质量,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体系。

  15.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稳妥有序推进“撤销梅列区、三元区,合并设立新的三元区,撤销沙县设立沙县区”工作,加快永安与市区同城一体化,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分区、产业布局、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化医疗、教育等资源布局,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针对乡村规模小、空心化等问题,推行“跨村联建”模式,尊重村民意愿,稳妥推进部分行政村区划调整工作,促进乡村发展和安定稳定。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传承改革基因,发挥改革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增添动力和活力。

  16.推进国企和园区改革。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三大集团三年发展规划,探索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企参与文旅康养、新兴产业、特许经营等领域,鼓励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形式融资,做强做优做大市属国有企业。推进园区改革,理顺市县联办园区体制机制,制定开发区管委会权责清单,完善“园区管委会+公司”运营管理机制,建立管招商、管园区、管审批等一体贯通机制,完善园区土地利用机制,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

  17.聚焦民生短板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三医联动”向“全联”“深动”发展,做大做强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三明联盟,完善医保打包支付政策,创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升区域健康管护组织能力,启动疾控体系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医防协同融合机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深化“总校制”“县管校聘”等改革,完善“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推进新高考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改革,理顺职教园办学体制,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创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精神文明改革,完善全民参与全民提升的精神文明创建机制,健全城市精细化治理长效机制,完善市民文明积分制,抓好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三明)等项目建设,健全社会治理机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18.抓好政务服务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持续抓好“e三明”创新提升行动,增加全程网办及“一件事”服务事项,用好“随手拍”互动功能,强化“好差评”考评结果运用,丰富资讯服务内容,着力构建“一网通办、一端全办”服务体系。持续开展营商环境对标活动,推动公开承诺整改、年底专题考核、常态化监督,开展工程建设、城建环保、文旅康养、交通运输等领域前置审批事项清理活动,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事项办理环节和时限,各项政务服务效能保持全省前列。推进市县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强化市县联动,拓展“新闻+政务”“新闻+服务”,完善人才培育、绩效管理等制度,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19.拓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完善“福林贷”“快农贷”“振兴贷”等普惠金融产品,构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等全方位融资服务体系,创建全省绿色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县统筹、乡统管、地统筹、事统管”工作机制。探索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为导向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沙县县域集成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拓展“林票制”、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推进林票市场化交易,加快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河湖长制、企业排污权交易等改革,建立健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长效机制,拓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

  七、深化“五比五晒”。坚持靶向考核、分类比晒、实干实效,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持续发挥“五比五晒”主抓手、主赛场、主阵地作用,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项目支撑。

  20.强化项目策划。抢抓“十四五”规划编制机遇,策划一批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项目,谋划一批近期、中长期重大产业项目和工作项目。用好国家政策红利,组建项目研究专班,聚焦“两新一重”“四篇文章”“两岸融合”等领域,每年策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规划。

  21.强化项目攻坚。落实“五个十”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围绕在建、增资、前期、招商、征迁等5个方面重点项目,

  建立“难、硬、重、新”工作攻坚督办机制,“一事一策”“一难一策”专班攻坚突破,以点带面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深化“项目攻坚年”活动,聚焦农业农村、工业产业、文旅康养、商贸服务、中心城市等五大重点领域,每年抓好一批重大攻坚项目建设,把增长点落实到具体项目上。

  22.强化项目招商。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深度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抓好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等协作项目落实落地,推动16条百亿特色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项目招商。围绕高端制造、生产性服务业、金融等领域,主动承接福建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精准招引一批高质量、带动强的项目落地。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引荐人奖励办法,推进“线上招商”、产业链招商、第三方招商、产业基金招商,借助“6·18”“9·8”“11·6”等平台招商,每年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八、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坚强保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化落实省委“五抓五看”“八个坚定不移”具体部署,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3.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两个维护”引领工作方向,以工作实效体现忠诚干净担当。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巩固深化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成果,抓好省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问题清单”整改,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4.系统常态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全面实施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若干措施,推动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进一步形成“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激励机制。坚持“事上练、苦中学”,“在战场中找战果、在战果中找战将”,实施重大专项工作奖励、单位内部二级绩效等激励措施,加强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选拔培养,引导广大干部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中自找苦吃、担当作为。

  25.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巩固拓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常态化推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持续开展“一季一警示”教育,通报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巩固为基层减负成果。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入整治基层“微腐败”、黑恶势力“保护伞”、政策落实“绊脚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26.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树立超越的意识,坚持超越的标准,强化超越的担当,敬业专业干事,以细化的目标、实化的任务、硬化的措施,一竿子插到底抓落实。深化落实省委“三四八”贯彻落实机制,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各项目标任务纳入督查巡察审计专项行动,强化相关重大任务、重点项目督查,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勇担使命,抢抓机遇,奋力攻坚,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加快新时代新福建建设作出新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