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县民政局关于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62号提案的答复
范佳壮等委员:
《关于提升我县养老机构产业发展的建议》(第6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工作的重要论述,将养老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五联五保”居家养老模式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及发改委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获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不断强化。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成立全县老龄 工作委员会,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大田县2024-2035年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大田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养老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大田县“一老一小”服务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2项目,推动我县养老服务工作健康发展。二是强化财政保障。2020年以来,县财政共投入1.44亿元,兑现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补贴、高龄补贴、特困供养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等养老政策,落实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运转经费补助。三是鼓励民营资本参与。通过“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模式,把政府投入和民营资本有机结合起来,累计引进社会资本2.6亿元,投资建设夕阳红闽中康养中心、鸿晖养老服务中心、家同老年医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公建的县社会福利中心及16家乡镇敬老院全部委托社会化运营管理。
(二)以兜底保障为主体的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一是实现公建养老机构全覆盖。全县公建养老机构共有养老床位2762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9.3张,确保有集中供养意愿特困老年人动态管理下的应收尽收,实现对特困、低保、高龄、失能等老年群体的兜底保障。二是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构建县域网格“虚拟养老院”,将2.1万名服务对象纳入数据库管理,制定34项上门服务清单,组建2000多名“红马甲+白大褂”孝老员服务队,实现274个村(居)居家养老服务 全覆盖。三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普及化。全县低保、特困供养老年人生活保障金和护理补贴达到省定标准,80周岁以上老年人均能按时领取高龄补助,年满65岁可免费乘坐公交车,年满60岁乡村老年人可享受包括建档立卡、健康评估、体格检查、慢病管理、疾病预防和健康指导等基本公共医疗服务。
(三)首创农村数字化居家养老模式成为全省样板。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依托“互联网+”,组建全县养老服务智慧平台,通过统一平台指挥、加强资源整合、线上线下同步呼应、配建康复辅具和强化服务规范等措施,实现“一网联结保调度”“百家联手保供给”“多方联动保效率”“三级联网保覆盖”“监管联合保质量”的目标。一年多来,累计为3.48万名县内外老年人提供包括日常护理、康复保健、家庭保洁、探访关爱等各类服务15万人次,有效减轻居家老年人家庭护理强度,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我县“五联五保”居家养老模式得到民政部、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经验做法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成为全省山区数字化居家养老样板模式。
(四)医养康养等多元化养老模式创新有序推进。针对不同类型老年群体需求,积极探索医养康养融合等新模式,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一是率先启动县级医养结合。在全市率先成立县级医养服务中心,在县中医院开放养老床位80张,实行包括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生活照料、养老托老为一体的医养模式,为高龄、慢性老年病、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实现“楼下治病、楼上颐养,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医养目标。该中心先后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省“五一先锋号”等荣誉称号,并列入全省第二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二是有序推进农村医养融合。全县18家乡(镇)卫生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288个村卫生所与乡镇敬老院和村幸福院等养老机构签订“送医上门服务”“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服务”“大病转诊绿色通道”等协议,为全县七类老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4提供送医送药上门、保健理疗、慢病管理、紧急救助、大病转诊等多层次的老年人健康保障服务。三是积极探索特色养老新模式。按照因地制宜、活用资源、贴近需求原则,盘活乡村幸福院、祠堂、闲置校舍,开设村(居)老年人“乐龄学堂”“长者食堂”。同时,依托我县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翰霖泉森林人家、雾海茶人家等集森林康养、医疗、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森林康养基地,使其成为省内外老年人旅居养老目的地。感谢代表对养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领导署名:周茂座
联 系 人:陈志斌
联系电话:0598-7320525
大田县民政局
2025年8月18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