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关知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在我国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属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m)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发病主要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人类是Nm的唯一自然宿主,带菌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Nm隐性感染率高,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25%~50%。
主要传播形式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病原菌主要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潜伏期为2-10天,一般为3-4天。该病具有发病快、病死率高的特点。有明显季节性特点,冬春季高发,一般11~12月份病例开始增多,次年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健康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流脑的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人群均有流脑病例报告。以<15岁儿童发病为主,<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流脑疾病进展快,估计流脑的病死率为5%~20%。幸存者中12%~20%出现瘫痪、耳聋、精神障碍、截肢、癫痫等严重后遗症,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相当大的情感、社会和经济影响。
接种流脑疫苗是当前预防流脑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按照国家免疫程序,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于6月龄、9月龄幼儿各接种1剂,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于3岁、6岁儿童各接种1剂。此外,居民可自愿自费选择非免疫规划流脑疫苗接种服务。主要种类有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不同厂家不同品种的流脑疫苗接种程序不一样,具体请咨询当地接种单位。
其他措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要用纸巾或者毛巾等遮住口鼻。在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以及咳嗽或者打喷嚏后,要及时洗手或者进行手消毒。此外,日常还需要注意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环境清洁,并定期开窗通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科学佩戴口罩。如果前往环境密闭、人群密集的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去医院就诊时,建议佩戴口罩,并注意及时更换。药物的治疗和预防。脑膜炎奈瑟菌对头孢菌素、青霉素等药物敏感,流脑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可通过药物治疗和有效预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