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知识
★ 新生儿期保健
新生儿期是指从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出生后28天内。此期,新生儿为了适应子宫外环境,自身要经历解剖生理上的巨大变化,身体各系统的功能从初建立并逐渐成熟是这个年龄的特点。新生儿保健要求如下:
1、 注意保暖:新生儿居住的房间温度应保持在20-26℃左右,湿度保持在50%环境温度过低可致新生儿体温下降,严重时可导致硬肿症。
2、 科学喂养:母乳喂养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母亲产后康复,更有利于家庭与社会,是新生儿最好的喂养方式。
3、 加强护理:新生儿脐带脱落之前,要保持脐部清洁,脐带脱落后仍要无菌包扎3-4天。新生儿皮肤娇嫩,应保持清洁干燥。衣服宜选用柔软的棉布制作,要勤换勤洗,包裹应宽松,不妨碍肢体活动。尿布用柔软吸水性好的棉布。
4、 注意防病:新生儿免疫力弱,预防感染十分重要。还需开始投服维生素D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5、 早教:可通过抚触、游泳等训练,以及生活中母亲的喂哺、怀抱、逗引、眼神交流等促进婴儿智力发育。
游泳能通过对视觉、听觉、平衡觉训练,能增加婴儿主动运动能力,以促进婴儿的运动发育,达到早期开发智力的目的。
婴儿抚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保健方法。可增加宝宝食欲,促进消化、吸收和排泄,加重体重的增长,安稳情绪,减少吵闹,增加睡眠,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 婴幼儿期保健
婴儿期指出生满28天后至1周岁内,幼儿期是指1周岁后至3周岁之前。此期保健要点如下:
1、 合理喂养:应根据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营养需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保证营养供给,其中特别要满足热能和优质蛋白质的需要。6个月内促进和鼓励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可持续至2岁至2岁以上)6个月后及时添加辅食。其辅食添加的原则和顺序如下:
(1) 添加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习惯一种后再添加另一种,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2) 辅食添加顺序
6个月后可添加菜汤、果汁、蛋黄、菜泥、果泥、米糊、稀粥
7-9个月可添加烂面、粥、碎菜、肝泥、鱼泥、肉末、豆腐
10-12个月可添加烂饭、混沌、各种软菜、碎菜、鱼类等。
2、早期教养,促进智力发展:
婴幼儿智力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条件刺激和合理的训练。结合日常生活照料,有目的地进行早期教养和训练,促进智力发展。补充含DHA的食物可促进智力发育。同时,通过定期智力筛查,早期发现在智力发展上有偏离的儿童,及时采取健康措施,促进智力恢复。
3、健康检查:
1岁以内:满月、3个月、6个月、8个月、12个月各检查一次;
1-3岁以内:1岁半、2岁、2岁半、3岁各检查一次;
4、预防接种:按照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全程、足量进行预防接种。
5、体格锻炼: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如日光、空气、水),结合婴幼儿日常生活安排,有计划、有目的,因地制宜地进行体格锻炼。
6、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对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如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急性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防治。
7、预防意外事故:由于婴幼儿生性好动,好奇心强、缺少生活经验、综合判断能力差,所以特易发生意外事故。
★ 学龄前期儿童保健
学龄前期是从满3周岁至不满7周岁的一段时期。此期保健要点如下:
1、 营养指导:重点是保证每日餐数,做到“三餐一点”,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提倡“多喝奶”。
2、 心理卫生保健与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根据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利用客观外界环境和某些教育训练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给儿童的某些器官以丰富的刺激,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儿童的感知、动作、语言、认知能力、行为和习惯,从而促进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和智力发展。
3、 定期体检:每年一次,并注意在入园前要做入园入托体检,离园3个月后再入园要重新做入园入托体检,体检合格方可入园。在园期间每年体检一次。
4、 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此阶段随着生长发育速度的缓慢,免疫系统功能逐步完善,营养缺乏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病减少,但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如弱视、近视、龋齿等发病增多,要注意预防。
5、 继续做好预防接种,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6、 坚持体格锻炼:坚持户外活动,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其中体育活动不少于一小时。
7、 预防意外事故:随着年龄增长,户外活动的增加,意外事故的预防更显重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