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宣传】校外培训,诚信是“金”
据教育部网站2月4日消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年要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目标是减轻学生和家庭负担,把学生从校外学科类补习中解放出来,把家长从送学陪学中解放出来。这件事非办不可,必须主动作为。治理的重点是整治唯利是图、学科类培训、错误言论、师德失范、虚假广告等行为。
“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这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难题,这个难题破不了,教育的良好生态难以形成。”陈宝生指出,治理的原则是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严格治理,综合运用经济、法治、行政办法,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教材教案、收费管理、营销方式、教师资质等全方位提出要求。治理的力量要注重统筹,进一步明确市场监管、民政、发展改革、财政、公安等部门的责任,共同发力,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在治理要求上,陈宝生表示要坚持眼睛向内抓治理,校内教育教学安排、管理服务要调整、要跟上,切实解决好学校内、课堂内教不到位的问题。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2月4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也提到,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根据《工作要点》的目标任务,经过一年的努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更加规范,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此外,要制订专门文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召开会议部署,切实减轻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及家庭经济负担。
应当看到,严格监管态势下,绝大多数校外培训机构能够做到依法合规经营,但也仍有少数机构心存侥幸、唯利是图,不讲诚信、违规办学。现实中,有的培训机构只顾砸钱做广告招揽生源,而实际教学与宣传内容相去甚远;有的教学人员履历造假、良莠不齐,培训效果难以保证;有的收费缺乏依据、价格不够透明,遇到学费纠纷时学生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更有甚者,号称自己是经批准设立的正式单位,靠收取代理费、推销书画作品等敛财。这些以办学为幌子、以不择手段赚钱为目标的行为,损害了学生的切身利益,给校外培训行业带来“诚信负债”。
作为经营主体,校外培训机构谋取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这绝不是背弃诚信的理由。古人有言:“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无论什么行业、何种职业,都应当重信践诺,葆有诚信精神。也正因此,有人判断,“信用+”会带给下一个10年巨大商业红利。自觉增强“信用+”的意识,才能赢得信任、赢得市场。更何况,校外培训机构还兼有教育主体的身份,担负着立德树人的责任,自己首先要当讲诚信、守信用的榜样,自觉做到守诺、践约、无欺,牢记道德底线不可触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强化合规办学意识,提升诚信办学水平,才能使校外培训机构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帮助学生开拓成长的空间。
信用是现代社会的必需品,提升诚信水平,可以更好地助推行业发展,增进公众福祉。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观察社会上出现的种种失信现象,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惩处力度不足、失信成本偏低,导致相关行业缺乏促进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除了让相关法律法规长出牙齿、织密覆盖全行业的监管体系,还应当充分发挥信用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大力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氛围,引导相关市场主体诚信经营、高质量发展。进而言之,在信用建设日益健全完善的背景下,任何企业或个人要想行稳致远、收获成功,都必须坚守诚信,用诚信铺就发展的道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