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帮助解锁微信转账限制?这类骗局专盯未成年人

日期:2022-02-21 16:47 来源:大田县民政局
| | | |

    春节假期,未成年人的手机、电脑纷纷“解禁”。未成年人小刘在刷手机时,刷到一条关于解锁未成年人微信转账限制的视频,小刘便按照视频方法添加周某为微信好友。 

  小刘刷到的视频,其实是周某发布的虚假广告。按照周某的说法,要想解锁转账的话需要用成年人的手机进行操作。在周某的诱使下,小刘使用了自己母亲的手机,把母亲的手机微信号和微信密码修改为周某提供的微信号和微信密码。 

  为进一步实施诈骗行为,周某诱使小刘向其发微信红包,谎称这是解锁未成年人微信转账限制的一个流程,所转的钱款会在7日内自动退回。 

  小刘信以为真,向周某发送了红包,在发现微信账户余额不足的情况下,周某又诱使小刘使用手机在借呗上借款,继续向其发红包及转账。 

  周某先后共骗取小刘共计人民币7996元。次日,周某再次诱使小刘在借呗上借款,被小刘母亲发现后向警方报警。 

  上海崇明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周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行为已经构成诈骗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予以支持。周某系初犯,具有坦白情节,且自愿认罪认罚,主动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依法从轻处罚。 

  据此,法院依法判决周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千元。 

  法官表示:网络诈骗千变万化,未成年人判断能力较弱,容易上当受骗。周某就是利用小刘想要解锁转账限制,一步步把还是未成年的小刘拖入骗局。寒假又逢春节假期,家长们要加强对孩子的防诈教育,看好自己“钱袋子”,不要把手机支付密码及银行卡密码等信息透露给孩子。此外,还要当心其他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类型,例如在虚拟商品(游戏装备)交易、冒充亲友、返利陷阱、网购等。 

  此外,还有平台以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进行捆绑搭售,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或服务等。 

  对此,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应加强销售管理,充分进行信息披露,规范营销宣传行为,优化销售流程,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险机构应对本机构及所属从业人员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承担合规管理的主体责任。 

  四大套路须提防 

  对广大消费者来说,如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套路”营销行为侵害自身权益?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也给消费者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警惕隐瞒风险、模糊费用等虚假宣传套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需求购买金融产品;二是警惕过度负债风险,合理合规使用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三是警惕非法“代理维权”侵害,谨慎对待签字、授权等重要环节,选择合理合法途径维权;四是警惕“债事服务”等名义的诈骗侵害,正确看待、依法解决债务问题。 

  今年年初,监管部门对外发布了《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剑指互联网渠道金融产品营销的顽疾乱象,“套路保”就是此类乱象的典型之一。 

  苏筱芮表示,根据监管要求,要防范此类乱象,首先应当明确网络营销责任,即持牌金融机构如委托网络平台开展网络营销的,责任在金融机构方;其次是金融机构应当强化对合作网络平台的资质审查及展业过程中的持续监测;另外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其他不法行为则应当按照非法金融活动的相关规定予以取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也对记者表示,首先对金融机构的规范,可以实施准入机制;其次,要打通金融消费者维权通道,让消费者去发现套路贷的违规行为;再者,需要在立法上更加明确,哪些行为属于套路贷,要有可执行性;最后,要引导贷款人合理安排资金,谨慎借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