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案例】以田埂为界的诚信之课
当事人约定土地边界线后又故意侵占他人土地该怎么妥善处理?近日,大田县桃源司法所在调处一起土地纠纷时,就遇上了此类情况。
桃源镇某村村民郑某与范某的承包地相邻,双方早年约定以一条宽约0.8米的田埂小路为界。2022年起,郑某发现邻居范某因长期在外务工疏于管理田地,便趁农忙时用锄头将田埂向范某田地一侧逐步推移,每次仅挪动十几厘米,截至2025年3月,原本的田埂已整体偏移约1.2米。范某返乡春耕时发现边界异常,多次上门要求郑某恢复原状,但郑某坚称“田埂自然塌陷,与我无关”,双方矛盾激化至当众争吵,最终向司法所申请调解。
3月18日,司法所、自然资源所及村干部一行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纠纷现场,工作人员调取土地确权图纸并重新测量,结果显示郑某承包地比登记面积多出11.8平方米,在进一步勘察后发现,田埂残留的旧界石位置与现边界明显不符。面对卫星定位测量数据和界石痕迹,郑某最终承认“想多种点菜补贴家用”的侵占行为。
司法所工作人员指出,郑某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可能面临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责任,提议郑某退还土地并补偿范某误工费,同时由村委会协助修复田埂。最终,双方达成协议:郑某三日内恢复田埂原貌并补偿600元,范某放弃其他追责权利,该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这起纠纷暴露出农村“熟人社会”中隐蔽侵权的治理难题。郑某的“蚕食策略”源于其认为“小恶不犯法”的错误认知,而调解过程中展现的科技取证手段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合,既捍卫了法律尊严,又维系了乡土人情。此案警示:诚信不仅是道德准则,更是法治社会的基石。唯有将契约精神深入田间地头,才能筑牢乡村振兴的法治根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